后退
流行性乙型脑炎
菜单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

乙脑病毒感染(35%):

乙脑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直径40nm,核心30nm,成20面体结构,呈球形,电镜下见此病毒含有正链单股RNA大约由10.9kb组成, 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在胞质内繁殖,对温度,乙醚,氯仿,蛋白酶,胆汁及酸类均敏感,高温100℃ 2 min或56℃ 30min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大,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病毒可在小白鼠脑内传代,在鸡胚,猴肾及Hela细胞中生长及繁殖,在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5~30℃,已知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毒力的乙脑病毒,而且毒力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发生变化。乙脑病毒的抗原性比较稳定,除株特异性抗原外,还具有一个以上的交叉抗原,在补体结合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中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出现交叉反应,中和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常用于组内各病毒以及乙脑病毒各株的鉴别。

外感暑热疫疠(25%):

另外,根据本病的发病季节和临床特点,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外感暑热疫疠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由于受邪的浅深和个体抗病能力的差异,因而临床反映的病情有轻,重及险恶的区别,暑邪虽属温病范围,但与一般温病的传变规律有所不同,乙脑的发病,尤其是重型病例,来势急剧,有“小儿暑温一经发热,即见猝然惊厥”的特点,因而卫,气,营,血各阶段之间的传变界限有时很难分辨,暑为阳邪,易化火动风(高热抽风),风动生痰(抽风昏迷及痰堵咽喉),痰盛生惊(痰堵气道,促使抽风),故“热”,“痰”,“风”三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病理转归,临床即出现高热,抽风,昏迷等一系列症状,甚则可致正气内损,正不胜邪,而发生“内闭外脱”的危象,暑多夹湿,故早期阶段的某些病例中,由于暑湿郁阻,而见头痛如裹,身热不扬,胸闷呕恶,神萎嗜睡等湿伏热郁的证候,在疾病后期,由于暑邪伤气,伤阻,筋脉失养,或因余热未清,风,痰留阻络道而产生不规则发热,震颤,失语,痴呆,吞咽困难,四肢痉挛性瘫痪等症状,少数重症病例,因在病程中气,阴耗损,脏腑,经络功能未能及时恢复,可留下后遗症。

神经细胞病变(20%):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可溶解,胞质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在脑实质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软化灶,逐渐形成空腔或有钙质沉着,坏死软化灶可散在脑实质各部位,少数融合成块状,神经细胞病变严重者常不能修复而引起后遗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