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血吸虫病患者的排泄物中含有可在水中孵化的寄生虫卵,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进入中间宿主钉螺,人们如果接触了受血吸虫卵侵染的水,钉螺中释放出来的寄生虫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就会发生感染。
在人体内尾蚴长成成虫,成虫卵寄生在血管中,雌虫在血管中产卵,一些虫卵随着粪便或尿液排出体外,继续其寄生虫生命周期,其它虫卵则留在人体组织内引发免疫反应,并逐渐损害人体的器官。
血吸虫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类型,以及异位损害,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由于在短期内一次接触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脾肿大等一系列急性症状。
对发生初次感染的患者,在接触疫水后一到两天内,在接触部位可出现尾蚴性皮炎及皮肤出现点状红色的丘疹、瘙痒,突出的症状是午后发热,傍晚时达到高峰,至午夜大汗热退,热退后病人症状明显减轻,发热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
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由于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而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轻者无症状,或者每天腹泻两到三次,重者可有腹痛,同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劳动力减弱等表现。
在血吸虫疫区下水游泳,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有无急性或者慢性血吸虫病,但还是需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