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成立于建院初期,1926年建立独立的儿科病房,1929年在国内率先成立小儿科学教室(儿科教研室),按西方现代儿科模式开展儿科医教研工作,1946年1月开始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制度及规范的医师培训制度,从而成为我国最早建立起来的现代儿科之一。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建设,目前已成为基础扎实、梯队健全、技术力量雄厚、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学科。儿科是国家首批建立的博士点(1981年)和博士后流动站(1992年)、“211工程”重点学科的组成部分(2001年),连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 2001年, 2007年),是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2003年)、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05年)及儿科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与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4年)。2010年儿科重症专业获批卫生部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0年批准儿科肾脏专业为中国首个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培训中心,2016年评为北京市危重症新生儿抢救指定医院(转会诊中心),2017年成为北京市儿科远程会诊中心,2017年获批中华护理学会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018年成为第二批北京市级妇幼保健专科(儿童营养专科)示范单位。2019年获批中国脊髓性肌萎缩症诊治中心联盟牵头单位之一,中国儿童心血管专科联盟、中国儿童晕厥中心、北京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机构及诊断机构。2019年评为第一批全国儿童血液病定点医院和全国儿童实体肿瘤诊疗协作组北京协作组牵头单位。
姜玉武教授为儿科现任科主任,侯新琳教授为党支部书记兼科副主任,杜军保教授、熊晖教授及齐建光主任医师为科副主任,蒙景雯为副主任护师科护士长。目前全科在职员工共225人,其中医生及专职研究人员75人,护士139人,技术人员11人。高级职称43人,博士生导师14人。儿科现有病床203张,设有神经、肾脏、心血管、血液、新生儿、PICU、NICU、呼吸、脑电图监测等专业病房及儿科综合病房,除普通门诊外,还设有各专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儿童健康发展中心、儿童癫痫中心及疑难病会诊中心,门急诊及病房24小时开放,承担着以儿童保健、疾病预防诊治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学术交流等任务。 儿科自建科起,秉承“北大医院为教学而生”的理念,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优良的教学传统,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以“儿童身心发育主要疾患的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治”为稳定的研究方向,数十年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基础扎实、技术力量雄厚的学术梯队。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军保)、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金红芳)、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杜军保)、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金红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金红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吴晔,管娜,金红芳)、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杜军保)、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姜玉武)和北京市科技新星(金红芳)等拔尖人才。临床诊疗、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专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本领域国内外同行、患者、社会和学术界享有盛誉,多位专家在相关国内外众多主流学术团体、专业刊物领导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
在临床上,除了对儿科常见、疑难疾病及危重症抢救开展规范化诊疗及应用研究外,在神经系统疾病(癫痫、脑发育障碍、神经肌肉病、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肾脏疾病(急慢性肾病的综合治疗及遗传性肾脏系统疾病的临床、基因和产前诊断)、心血管疾病(儿童晕厥、儿童获得性及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遗传代谢病(诊断、治疗、筛查及产前诊断)、早产儿院内救治及出院后随访、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及头颅超声与近红外监测、血液肿瘤系统疾病(尤其是实体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治)的诊治、危重症救治(尤其是神经危重症)、呼吸内镜及其介入诊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以及儿童临床药理学(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学术影响,从多方面提升了患儿的生存及生长发育质量。 儿科医疗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出院病人数在逐年增加,上世纪70年代平均年出院病人1491人,80年代平均年出院病人 2050人,90年代平均年出院病人4484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2019年年出院病人达到14582人,年儿科门诊量均在241958人次。儿科在癫痫、脑发育障碍、神经肌肉病、肾脏疾病的综合诊疗,遗传病及罕见病(遗传性性神经系统疾病、遗传性肾脏疾病、遗传代谢病)的综合诊疗和产前诊断、儿童晕厥及功能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及头颅超声与近红外监测、血液/肿瘤系统疾病(尤其是实体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治)的诊治以及危重症(尤其神经危重症)救治、呼吸内镜及其介入诊疗技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全程管理及生物靶向治疗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临床特色和优势。建立了完善的儿科疾病诊疗管理规范与流程,制定诊疗手册并应用临床路径指导疾病的诊疗活动。儿科开展了多项重要临床检查和治疗项目,如新生儿溶血的换血治疗、机械通气、肺功能检测、支气管镜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学、肾活检穿刺、肾活检标本光镜以及免疫病理检测、皮肤活检IV型胶原alpha链检测、血液净化(血液滤过、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血浆置换、骨髓检查、多种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突变检测、24小时长程脑电图监测及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技术、常规脑电图、儿童肌电图、诱发电位、染色体检查、气相色谱质谱尿液有机酸分析、液相串联质谱法血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分析、脑脊液5-甲基四氢叶酸测定、线粒体基因分析、药物浓度监测、神经肌肉活检病理检查、神经康复治疗、神经遗传病的精准诊疗、颅脑B超、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直立倾斜试验、直立试验、心导管介入诊断治疗技术、24小时血压监测、心电图、多巴酚丁胺试验、运动试验、24小时Holter心电图、白血病MICM分型技术、变态反应指标测定、呼气峰流速测定、血气分析以及血铅测定等,并针对多种罕见病及遗传病的防控,开展了大量临床及科研工作,如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病、遗传性肾脏疾病、遗传代谢病的临床、基因和产前诊断以及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等。
儿童神经病房收治了大批儿童神经系统疑难病症,多种癫痫综合征、神经遗传病、神经肌肉病、遗传代谢并等疾病均为我科在国内首次诊断(临床、生化、电生理及/或分子诊断),通过举办全国学习班、召开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的方式为中国儿童神经学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收治的患儿主要是各种难治性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肌肉病、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神经变性病及遗传代谢病等,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内儿科神经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在国内首诊并报道了大量首例病例,包括各种癫痫综合征、神经遗传病等,为国内儿科神经病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极大贡献。自1996年开展录像脑电图检查,进一步提高了癫痫的确诊率,在国内率先进行了一些国际上新命名的癫痫综合征的诊断。自2001年始开展肌电图检查,2007年开展肌肉活检和神经肌肉病理检查。对遗传代谢病的认识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2年始在国内率先开展Rett综合征、各种脑白质营养不良(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伴有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等)、婴儿型神经轴索营养不良、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各种遗传性肌病、线粒体脑病、氨基酸代谢病、有机酸代谢病、脂肪酸代谢病、溶酶体病等神经遗传病的基因诊断。2006年开始上述神经遗传病的产前诊断,目前可以进行各种脑白质营养不良、婴儿神经轴索营养不良、有机酸代谢病等50余种神经遗传病的基因及产前诊断,逐步建立了线粒体病、Rett综合征、肌营养不良、遗传性癫痫、多种遗传代谢病的基因诊断,形成了对智力运动障碍的病因学诊断与精准干预体系。组织召开了有国内外专家及患者参与的Rett综合征、先天性肌营养不良、遗传性白质脑病、遗传性癫痫、有机酸代谢病、线粒体病等疾病的学术交流及家长会。2001年开展肢体康复治疗及语言康复治疗。2002年系统开展发育评估和儿童神经康复工作,2006年在国内率先引进并翻译了国际先进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二版),举办了多期全国培训班。2008年开展全身自发运动评估,2016年引进Dubowitz足月和早产儿神经学评估方法,填补了早产儿神经行为评估领域的空白。200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拉莫三嗪药物血浓度监测,随后陆续开展了群体药代动力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研究,为准确使用抗癫痫药物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开展儿科神经相关的临床药理项目10余项,其中包含牵头国内2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及6项国际临床研究的中国区负责人,2项脊肌萎缩症的基因治疗等。自2007年以来开展“癫痫之友”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同年成为中国健康教育协会ADHD教育协作中心,开展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系列健康教育活动。癫痫儿童活动中心于2011年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抗癫痫协会全国首个癫痫患者活动中心。从2012年按照护理部优质护理服务的方针,结合专科特色,逐步开展本专业一病一品相关护理工作,目前已开展4种疾病的一病一品,包括:药物难治性癫痫-生酮饮食、婴儿痉挛症、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抗NMDAR脑炎,为患儿提供最优的证据、最优的路径、最优的关怀,近年不断优化流程,工作中体现人文护理,打造专科护理品牌。与中国结节性硬化联盟联合,于2012年创立了全国第一个结节性硬化专病门诊,2014年牵头与儿外科合作建立国内首个癫痫内外科紧密合作的儿科癫痫中心,引进癫痫外科专家(蔡立新),开展对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2018年牵头中国抗癫痫协会首批全国脑电图培训中心的建设及评估,并且获批全国第一批脑电图培训示范中心,2018年癫痫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荣获全国医院擂台赛(2018年)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全国十佳案例,2019年获批中国抗癫痫协会儿科癫痫中心(儿科唯一的最高级-三级癫痫中心)。2016年建立经颅刺激技术,减轻部分患者的临床发作。2016年牵头与呼吸科、康复医学科、骨科/脊柱外科等成立国内首个儿童神经肌肉病多学科联合门诊,提供一站式规范化诊疗服务。2018年成立儿童健康发展中心,负责儿童保健、儿童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的诊疗工作。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三等奖项,教育部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3项等多项部委级科技奖励。
儿童肾脏病房收治的主要是各类肾脏病患儿,包括各种病因的难治性肾病、各种原发、继发性肾炎、急性和慢性肾衰竭、泌尿系统感染、遗传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由王宝琳教授提出的激素系列用法现已为国内小儿肾脏病学界普遍认同、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开展儿童肾组织活检以及肾脏病理诊断。1998年率先在国内开设儿童遗传性肾脏病咨询门诊,并首先在国内建立了通过检测皮肤基底膜IV型胶原a链进行Alport综合征诊断、通过检测皮肤成纤维细胞cDNA确定Alport综合征COL4A5基因突变等重要技术,为众多遗传性肾脏病家系进行临床和基因诊断以及遗传咨询。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设儿童遗尿专科门诊,诊治病例逾5000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04年以后首先在国内开展“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相关基因NPHS1、NPHS2和WT1等的突变分析”,为遗传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基因诊断。2007年首次在国内开展“X连锁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的产前基因诊断”,解决了许多Alport综合征家系再生育的风险。同时对遗传性肾脏疾病开展基因诊断、进行临床表型以及基因型分析和分子发病机制分析,这些系列研究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和201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4年)、三等奖(2012年)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2007年首次在国内开展“Dent病的基因诊断”,可以对许多肾小管疾病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和鉴别诊断。2012年建立了基于网络的首个全国层面的多中心儿童遗传性肾脏疾病数据库,注册登记的家系超过1700个,同时建立了多种组织的生物标本库,包括尿液、血清、基因组DNA、肾活检组织以及部分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系或皮肤组织。此外,几十年来尤其近年来为国内儿科肾脏疑难重症诊治做出了极大贡献,在国内首诊并报道了许多首例病例,例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Alport综合征、Frasier综合征、Pierson综合征、Dent病、BOR综合征(鳃-耳-肾综合征)、TINU综合征(特发性小管间质肾炎-色素膜炎综合征)以及在国内首先报道了儿科腹膜透析中腹膜平衡试验的情况等。自2008年开始应用新型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肾病。2010年开始了血液净化、血浆置换的临床工作,2015年成立儿科卓瑞血液净化中心。积极开展病患宣教,开展北大肾宝宝俱乐部、建立肾宝宝乐园微信公众号。自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中国Alport综合征家长联谊会”,对患儿及家长开展儿童肾脏病的教育普及活动,2014年协助家长组织建立了Alport综合征家长组织网站。2016年起,经与泌尿外科、器官移植科合作,30余例慢性肾脏病患儿成功进行肾移植,成功开展移植肾穿刺,开设儿童肾移植门诊、开始移植后随访。分别在2009年、2016年,作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组长单位,牵头制定多个国内儿科肾脏病诊治循证指南。2016年起,牵头建立国内首个儿童IgA肾病注册研究(Registry of IgA Nephropathy in Chinese Children,RACC),ClinicalTrials.gov登记编号为NCT03015974,已建立儿童IgA肾病的网络数据库/注册登记系统(www.igaregister.com)、生物标本库(包括血液、尿液、DNA和肾组织标本)。
儿童心血管病房收治的主要是功能性心血管病、晕厥、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川崎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等各类心血管疾病患儿。在黑白B超检查的基础上,于1997年开展儿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并于2005年开展心脏组织多普勒检查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儿童心脏病的诊断水平。在国内率先开展功能性及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肺动脉高压及代谢性心肌病等。在功能性心血管病儿童晕厥的诊断中,1992年创建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客观诊断技术,在我国最早建立儿童直立倾斜试验,1997年首先报道我国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2004年在国际上创建了儿童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显著提高了儿童晕厥的诊断率(自20%提高至80%左右),创建国内首家儿童晕厥专业门诊,建立了我国晕厥儿童临床与血流动力学信息的多中心数据库,为医患提供诊治、随访及科研的信息化平台。2005年最早诊断我国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率先提出晕厥的血流动力学分型,揭示其与临床表现的重要关联。2006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选择性α受体激动剂盐酸米多君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治疗中疗效显著,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儿童晕厥的个体化治疗新策略。2012年在国内外首先诊治并提出儿童直立性高血压,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2005年开展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013年首先在我国内地开展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连续血压监测诊断,提高了该类疾病的精细诊断水平。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主持撰写并在《中华儿科杂志》颁布了我国首部“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09版)、“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修订版)以及“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主持制定并颁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治”的国际指南(Sci Bull, 2018),引领国际该领域发展,连续举办了六届全国儿童晕厥学术会议,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引领本领域学术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9年4月获批全国首批“儿童晕厥中心”称号。该专业在儿科领域较早开展心导管术(包括婴儿),与全院协作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019年获批北京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机构。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心音图、晚电位、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地高辛浓度(外周血代替静脉血)、血清肌酸激酶测定等。8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继而在1991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射频消融导管术(RFCA)治疗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心内科指导)。2004年牵头开展北京地区儿童血脂紊乱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治,提出北京地区儿童血脂紊乱的患病率为9.4%左右,提出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策略。近年来,在肺动脉高压、心肌炎、高血压、心肌病、川崎病,尤其甲基丙二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等遗传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方面也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组织、召集全国小儿心血管同道,结合研究成果,带领全国同道制定了《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0)、《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2)、《儿童心肌病遗传代谢性病因的诊断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3)、《儿童心肌病基因检测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3)、《儿童肺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5)及《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2018年版)》(中华儿科杂志,2019)等多项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主持编写《儿科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规范》,为进一步规范儿科疾病的诊疗行为、提高儿科疾病的诊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获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9项部委级科技奖励。
新生儿专业是秦振庭教授早在1951年创建的国内最早的儿科亚专业,开启了临床医学专业化发展的先河,秦教授主编了全国第一部《儿科学》,成为以后新生儿专业发展的根基。自上世纪70年代后,以宋琳琳教授为首的新生儿专业学术带头人,紧随国际新生儿医学的发展,很快引入呼吸支持治疗、蓝光治疗、换血治疗等先进治疗方法,挽救了大量呼吸衰竭患儿,大大地减少了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新生儿后遗症,自1985年始建立了高危新生儿出院后随访制度,为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和高危儿的综合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居于国内新生儿医学的前列。新生儿神经系统重症的精准诊疗及研究在本专业的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于198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建立了高危新生儿颅脑超声筛查制度,2000年着手研究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超声影像特点,2002年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2002年应用三维超声(3D US)技术,研究了新生儿脑额叶发育规律。于2002年开始至今,每年举办“新生儿颅脑超声技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参加学习的学员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2005年出版了专著《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颅脑超声对围产期脑损伤和脑发育评价的应用研究”获得2005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新生儿脑功能的评价、转化与推广应用方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协作关系,走出了一条医工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临床、贡献于社会的科学研究之路。自1994年始,本专业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联合,在全国首先研究了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IRS)对新生儿脑组织氧的检测。在二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从光学检测原理入手,到实验室样机研制,2003年首台国产检测仪(TSAH-100型近红外组织血氧参数无损检测仪)问世,经不断研发优化,现第五代产品已走向市场。2007年本专业牵头组织了全国9家三级医院参加的“新生儿正常与疾病状态下脑组织氧检测” 的多中心研究,其成果成为全国推广应用时的参考依据。清华大学与本专业于2004年共同完成了 “生物组织中血氧等参数的红外无损检测及应用”的科研项目,并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鉴定(鉴字教NF2004第023号),鉴定意见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专业“围产期脑损伤发病机理研究—缺氧对脑细胞生物氧化、脑氧合的影响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课题获北京市200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专著《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在新生儿的应用》一书即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新生儿专业组自2006年开始再次与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联手进行了aEEG技术与临床应用研究。在我科进行的aEEG检测结果总结发表在国际儿科学顶级期刊“Pediatrics”上。期刊主编和审稿人一致认为该文“对aEEG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成果将成为国际儿科脑功能监护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新生儿aEEG研究和应用的奠基人Hellstrom-Westa称此工作为“aEEG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在推广应用方面率先在全国举办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学习班,出版《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专著,“振幅整合脑电图对新生儿脑发育及脑损伤评价的应用研究”获得2018年北京市医学科技三等奖,2019年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牵头撰写新生儿领域三份全国专家共识。基于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经验的总结,发表专著《新生儿神经病学》。
儿童血液病房收治的主要是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和实体瘤患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诊治。在国内首先开始采用大剂量甲氨喋呤-四氢叶酸钙解救(HD-MTX)方法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0年代初开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在开展临床应用的同时,进行MTX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2003年后进行MTX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使HD-MTX的应用更加个体化。近十年来,与小儿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合作,针对儿童常见的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横纹肌肉瘤、尤文肉瘤、肝母细胞瘤和非横纹肌肉瘤等实体瘤肿瘤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MDT),使这些肿瘤患儿的长期无病生存率明显提高。近三年来,还开展了针对复发、难治肿瘤患儿的靶向药物治疗、CAR-T免疫治疗、以疼痛控制为主的儿童肿瘤舒缓治疗,开创了儿童肿瘤诊治的新模式。
儿科危重症医学专业组下设新生儿危重症病房(NICU)及儿童危重症病房(PICU),是首批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救治各类危重症新生儿和儿童。在危重症新生儿救治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早产儿呼吸支持治疗,90年代末开始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治疗及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常规通气治疗的基础上,陆续开展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及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并开展容量保护通气、高频震荡通气。1994年起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小儿眼科合作开展了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筛查,开展住院早产儿、高危儿听力筛查。开展危重病人床旁超声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腹部超声检查以及无创、有创循环监测。200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早产儿脐静脉置管,2004年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早产儿肠道营养管理逐渐加强,个体化早产儿肠道营养方案不断完善,积极开展了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开展新生儿换血术,进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开展代谢紊乱综合管理,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及衰竭的综合治疗,全肠道外营养,个体化营养支持以及母乳喂养。产儿科合作是我院新生儿管理特色,定期进行围产讨论,总结诊治经验,探讨高危儿分娩、复苏、转诊治疗流程及合作。在围术期管理中,与小儿外科、神经外科、心脏外科等科室进行协作。2003年开始建立了住院患儿出院后随访门诊,早产儿出院后系统管理门诊已成为特色,配合多学科、多专业合作,产生良好的临床及社会效果。2013年成立北大早产宝宝家园,定期组织活动。2012年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2015年获批北京市危重新生儿转诊会诊指定医院,承担北京市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2015年NICU开始实施袋鼠式护理,并在临床大范围推广,目前累计完成袋鼠式护理1000余例次,其中最小胎龄24周,体重640g。2017年NICU开始实施危重新生儿床旁脑电图监测,开展了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LISA)。
PICU目前可以收治各种各样疑难危重症儿童,年龄段为28天到18岁,包括遗传代谢病危象、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神经危重症、肾脏或血液系统危重症、高血压危象、气管切开患儿等,可以进行BIS监测、NICOM监测、床旁脑电图监测,呼吸机、血液净化治疗、亚低温等治疗,为疑难危重症儿童进行了综合救治。除呼吸、循环支持外,自2005年起与儿童肾脏专业、成人肾脏专业联合开展了床旁血液滤过治疗。神经危重症抢救单元建立,动态监测儿童意识、镇静程度,开展床旁录像脑电图检查。积极参加了住院儿童心肺复苏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已经在儿童神经危重症及危重遗传代谢病、肾脏疾病救治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及优势。 儿科遗传专业成立于2012年4月,人才来自多个专业组,是儿科多个亚专业遗传性疾病临床与科研经验积累的结晶。1982年,在卫生部支持下左启华、刘慎如教授牵头开始八省市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筛查与治疗研究,逐步向全国推广应用。1987年起遗传性疾病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生化分析技术在多个领域、多种疾病的研究与应用进步迅速,临床需求逐步增加。儿科遗传专业临床与科研工作密切结合,充分发挥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生化诊断的技术优势,获得了儿科多学科、产科、康复科、皮肤科、眼科、医学影像科等兄弟科室的相互支持。从遗传代谢、神经、肌肉、肾脏、营养、内分泌疾病等多方面为罕见疑难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筛查、诊断、治疗、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服务。医师队伍由19位中青年医生组成,90%获得了博士学位。遗传代谢实验室、儿科研究室、中心实验室负责尿液有机酸分析、血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分析等生化分析、基因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多种诊断服务。2017年,关于甲基丙二酸尿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的研究获得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得益于既往临床与科研工作经验的沉淀,儿科遗传专业组在国内外遗传性疾病研究领先发展。
儿科呼吸专业收治28天后到18岁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包括各种不同病原体的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变应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和慢性咳嗽等。同时擅长于儿童支气管镜及其介入诊疗技术在儿童重症肺炎、肺不张、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等病变、气管支气管异物、中心气道狭窄、反复或持续喘息、气管支气管结核及间质性肺疾病等的诊治。除支气管肺泡灌洗、黏膜活检及刷检等三级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儿科经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术、激光治疗术、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经支气管镜支架植入术、经支气管镜器官及支气管球囊扩张术、深部气道异物取出术、硬质支气管镜术等四级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叶乐平教授作为国内首例儿科TBNA成功实施者,为纵隔或肺门病变患儿带来全新的诊断理念和方法,提高了国内儿童肺内占位性病变及纵隔淋巴结病变的病因诊断水平。2018年在国内率先举办全国儿科TBNA技术培训,致力于推广和普及TBNA技术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参编国家卫健委牵头的《儿童呼吸内镜四级手术培训教材》。儿科呼吸介入与成人呼吸介入、麻醉科、影像科、病理科、PICU等多学科合作发展迅猛。值得一提的是,本院作为首批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学院之一,成人与儿童呼吸相互合作,引领学科方向。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北京大学儿科介入呼吸病学新进展》,每年为国内儿科呼吸培养呼吸介入专业人才。2019年开始牵头制定《中国儿科TBNA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以来参与制定并发表《中国儿科可弯曲支气管镜术指南(2018年版)》、《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及《中国儿童难治性肺炎呼吸内镜介入诊疗专家共识》。此外,20多年来,儿科呼吸哮喘门诊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一直进行规范化诊疗与长期管理, 2019年1月获得“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挂牌,同时也与国内儿科呼吸前辈和同道一起共同致力于实施我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2018年7月20日,在国内首例应用哮喘第一个生物靶向治疗药物重组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Omalizumab(奥马珠单抗)治疗6岁以上儿童重度过敏性哮喘。近年相继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率先开展环境因素对肺发育、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儿科营养门诊诊治儿童肥胖、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锌缺乏、食物过敏、营养不良性矮小等生长发育障碍疾病,并且注重推广婴幼儿喂养的新技术、新理念,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婴儿腹泻合并乳糖不耐受和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和治疗。2000年后,随着儿科各个专业工作的发展,常见慢性疾病患儿合理科学的营养干预逐渐成为特色,如慢性肾脏病的膳食管理、肥胖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营养管理、慢性腹泻的营养管理、早产儿的营养管理、营养不良的营养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近年来通过主编出版婴幼儿喂养知识的系列科普书籍、定期举办营养健康继续教育学习班、科普教育课堂等,加强对于儿童营养知识的普及。2018年7月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妇幼保健专科示范单位评选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儿童营养保健专科胜出,获得了北京市儿童营养保健专科示范单位的称号。近1年来积极参与北京市儿童保健营养工作,承接了北京市卫健委儿保人员营养知识培训工作,对全市儿保相关人员进行营养保健相关知识培训,促进了北京市基层儿保医生营养知识的更新。 儿童健康发展中心目前主要开展以下保健项目:①新生儿生后42天随访:作为重要时间节点,针对婴儿早期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指导喂养、早期发现潜在的问题。②生长发育评估及营养指导:为建档儿童定期监测体重及身长的增长速度,在特定时间节点规范饮食及补充营养素,对宝宝妈妈们提供最及时的养育辅导。③定期神经发育测评,及早发现发育行为问题:在传统的体重、身高、头围、体格检查与测量的基础上,整合国际通用的先进测评技术与量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运动、语言、社交等多个领域发育情况,以及特定年龄儿童的常见行为问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④针对儿童其他问题的评估和指导:除常规开展的检查项目以外,根据宝宝们体检中发现的问题,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开展血尿代谢筛查、超声骨密度、经皮胆红素测定、血维生素AD测定、听力筛查,以及早至一周岁儿童就可以选择的视力筛查项目,对儿童的近视、远视、斜视及屈光参差等做到早发现、早指导、早治疗。⑤特殊疾病儿童疫苗接种:整合北大医院预防保健科慢病儿童疫苗接种的专家资源,为特殊疾病儿童(遗传性疾病、慢性疾病及高危儿童等)进行规范的疫苗接种。积极参与北京市儿童保健宣教工作,承接了北京市卫健委儿保人员系列知识培训工作,对全市儿保相关人员进行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培训,促进了北京市基层儿保医生儿童知识的更新。连续多次对京津冀地区医生进行特殊儿童疫苗接种的知识培训,增强了京津冀地区医生特殊儿童疫苗接种的掌握和更新。积极参与北京市十六区县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工作的指导。通过承担开展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对全国儿保医生进行儿童发育行为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北大医院儿科临床药理专业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儿科临床药理专业,也是中华医学会儿科临床药理学组的创始组长单位。197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我国临床儿童治疗药物监测(TDM)项目,指导儿科临床个体化用药和不良反应监测,并受卫生部委托在1982主办了首届全国治疗药物浓度检测技术和理论学习班,培训了我国儿科第一批TDM工作骨干;率先开展我国儿童检测首个双盲交叉对照设计的新药临床试验(RCT)及评价;率先开展我国儿童群体药代动力学(PPK)及群体药代动力学/群体药效学(PPK/PPD)研究,成功建立我国儿童6种抗癫痫药物(CZP、VPA、CBZ、CBZE、LMG、LEV)的PPK和PPK/PPD模型。主编出版我国第一部《儿科临床药理学》、《儿科TDM与合理用药》。目前儿童神经、肾脏和重症是国内第一批儿科新药临床试验专业基地,近5年作为临床研究负责人主持国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或国内牵头人参与国际多中心药物试验共20余项,包括正在牵头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儿童示范性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建设的子课题:儿童罕见病示范性新药评价体系建设,为推动儿童患者、尤其是儿童罕见病患者的临床用药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自建科起,秉承“北大医院为教学而生”的理念,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优良的教学传统。1929年在国内率先成立儿科教研室,。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北京医学院建立儿科学系,增设儿科专业。1958年儿科专业停止招生。2005年,响应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资源、突出优势的战略思想,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恢复了儿科学学系,包括北医15家附属/教学医院成员单位,陈永红主任医师任学系主任。2015年换届后,成员单位扩充至18家,姜玉武教授任学系主任。在本科生教学方面,紧密围绕我国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积极配合教改。儿科见习教学多年来一直坚持理论课与临床见习相结合,临床见习带教老师全脱产、床旁带教、小班讨论的模式。近10余年来,努力配合医院“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体教学改革需求,注重“全人教育”,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系列改革。2004 年开始应用标准化病人(SP)对医学生的问诊进行培训,并在临床考试中采用了标准化病人,见习教学加入全英文病例讨论。2008年见习带教中加入PBL课程。2012年开始加入情景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训。近5年将mini-CEX、DOPS等形成性评价方式引入临床实习。儿科早在1942年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共培养585名研究生和博士后(专业学位硕士生139名,学术学位硕士生135名,专业学位博士生141名,学术学位博士生155名,博士后15名)。2005年吴希如教授的博士陈育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8年杜军保教授的博士张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2012 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始招收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齐建光副教授作为第一批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至今共招收全科研究生共7名。北大医院儿科是我国比较早开展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单位之一。早在1946年诸福棠教授任儿科主任时,已经实施了正规的“住院医师制”和“住院总医师制度”,注重对于住院医师的培养。199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简称北医)开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儿科第一批纳入。2004年卫生部批准北京市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后,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成为第一批北京市儿科住院/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开始招收外单位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至今已培养176人。201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依据“稳中求进、分布实施”的指导思想,启动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2016年儿科作为第二批,有10个专科进行试点:综合儿科、呼吸、消化、新生儿、血液肿瘤、肾脏、神经、心血管、重症、发育儿科。2012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加拿大皇家内科与外科学院(简称RC)国际合作中心成立以来,北大医院儿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胜任力导向”的住院医师管理、培训、评估体系,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2012年儿科和儿科神经住院医师项目(residency program)通过了加拿大RC的预认证。2016年成为全国儿科住培基地示范基地。儿科承担进修医生继续教育任务,至今总计1848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包括学科骨干24人,国内访问学者84人。注重开设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自1980年至今共举办31个学习班,共222次。其中举办届数超过20次的学习班有5个:全国小儿神经学习班、全国小儿肾脏学习班、新生儿继续教育学习班、全国小儿心血管学习班和北大新生儿危重症论坛。2001年儿科被确认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试点单位。自1990年以来,共有来自几内亚、伊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近百人来我科实习。2010年儿肾专业联合香港玛嘉烈医院青少年部成立中国首个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培训中心(IPNA Training Center),丁洁教授任中心主任,至今已培训IPNA fellow 25名。
北大医院儿科一直重视教材建设。1950年秦振庭教授主编出版第一本《儿科手册》(中华医学会图书出版委员会出版),1953年秦振庭和周华康教授主编了专门针对儿科护理专业的《儿科学及护理》,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1960年秦振庭与宋名通、周华康三位教授主编了国内第一版供医疗、卫生专业用的高等医药院校教科书《儿科学》, 1965年再版。至今,北大医院儿科共主持编写儿科学专著及教材等著作138部,其中主编教材39部,专著78部,译著5部,科普读物16本。曾获得教学成果国家优秀奖(1989年,方裕谦、张鸣和、李齐岳等,“开展医学科研实习,培养学生能力”) 1次,卫生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集体1次(1995年),校级教学先进集体3次(1993、2009、2015年),校级师德先进集体2次(2012、2018年),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1人(1993年,杜军保),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优秀国家级师资(2004-2010,冯琪),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2人(2016年吴晔,2019年闫辉),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1995马郁文,2006陈永红),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管理人员奖(2016年,齐建光),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18年,齐建光),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2001吴希如,2013马郁文),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名师奖(2019年,杜军保),校级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及讲课比赛奖励53人次,院级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及讲课比赛奖励64人次。2009年儿科学获医学部及北京市精品课程。 儿科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工作。在临床与科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围绕“儿童身心发育主要疾患的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治”的研究方向,科研力量不断增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至2019年,儿科共主持各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共429项,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科技攻关(或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级课题,国家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首都医学科学发展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专项项目、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课题等。至2019年,儿科共发表学术论文3439篇,其中发表SCI论文536篇。牵头制定国际行业指南1部,参加制定国际行业指南2部,制定国内儿科疾病诊治指南29部。至2019年,儿科共获国家级及部委级科技奖励4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奖44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2项,宋庆龄儿科医学奖4项),杜军保教授连续5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1994年秦振庭教授历经三十多年潜心研究,研制的生理性多盐液和多盐粉终获成功,其配方于一九九四年获得国家专利,1996 年被授予中华优秀专利技术的荣誉证书。此后儿科还有9项专利获得批准。
近20余年,儿科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及国际荣誉,如1997年秦振庭教授被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评为二十世纪儿科事业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94年亚洲儿科肾脏病学会(AsPNA)授予王宝琳教授AsPNA“先驱者”荣誉奖牌,2001年杨霁云教授获得IPNA为表彰其理事工作的奖牌,2002年秦振庭教授获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2005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授予吴希如教授“国际杰出学术领导人奖”,2006年吴希如教授获得国际儿童神经学会(ICNA)奖,并获中国内滕国际育儿奖、亚洲杰出儿科医师奖,2010年吴希如教授获得中国女医师协会颁发的中国女医师杰出贡献奖;2007年丁洁教授获得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IPNA)理事奖,2007年杨霁云教授被授予IPNA荣誉会员的称号,2010年姜玉武教授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知名学者荣誉。
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颁发的医师奖项中,杜军保教授、姜玉武教授及丁洁教授先后获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儿科医师奖,吴希如教授、林庆教授及王丽教授先后获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终身成就奖。
儿科一直非常重视学术交流,主办或者参与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2001年第23届世界儿科大会在中国召开,吴希如教授任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2002年儿科主办了第九届国际暨第七届亚洲大洋洲儿童神经联合大会。2004、2007、2010年及2013年多次主办国际儿童肾脏病学会研讨会暨全国儿科肾脏病学习班,2005年儿科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共同主办了第9届亚洲儿童肾脏病会议, 2008年主办国际儿童神经新进展高级研讨班暨北大国际儿童神经论坛及TDMCT新进展2008国际研讨会,2009年主办中日韩儿童心脏论坛,2009年主办儿童癫痫专家共识高层研讨会暨第二届北大国际儿童神经论坛,2010年主办全国儿童神经高级研讨会暨第三届北大国际儿童神经论坛,2011年主办第十四届全国儿童神经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北大国际儿童神经论坛,2012年主办中韩儿科癫痫高级研讨会暨北大国际儿童神经论坛。2013及2014年与首都医科大学联合主办首都(国际)遗传性疾病临床转化医学论坛。2015年主办中日韩儿科心脏论坛,2016年主办中韩日儿科肾脏病研讨会,2016年主办北大国际儿科癫痫论坛,2016年办北大儿科发展战略论坛暨第二届中美儿科高峰论坛,2017年主办铁营养与婴儿脑发育国际研讨会,2017年主办北京儿科神经病学国际论坛,2018年主办北京国际儿童癫痫论坛, 2018年主办第二届多囊肾及罕见肾脏病国际论坛。2019 年主办北京儿科神经病学国际论坛。同时,儿科也非常重视双向的学术交流活动,首先是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会议,截止到2019年底,儿科共1231人次参加专业性国际学术会议,在会议中进行大会发言、讲座或主持;儿科接待了来自美、日、法、韩等国家的外宾参观和学习,迄今共260余人次。上述双向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儿科的专业学术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儿科在本领域国内外同行、患者、社会和学术界享有盛誉,多位专家在相关国内外主流学术团体、专业刊物领导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先后多位专家担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职务,如诸福棠(主任委员)、秦振庭(副主任委员)、吴希如(主任委员)、秦炯(副主任委员)及姜玉武(副主任委员)等。在《中华儿科杂志》历届编委会中,自第2(1953年)至15届(2016年),每届均有我科教授担任其总编或副总编辑(担任一届或多届),他们是:邓金鍌、诸福棠、李齐岳、李树政、林庆、吴希如、杜军保、姜玉武,目前姜玉武担任《中华儿科杂志》副总编,杜军保担任名誉总编。1986年秦振庭教授创办《新生儿科杂志》,30余年来专注于新生儿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2017年经中华医学会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更名为《中华新生儿科杂志》,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华医学会,承办单位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现任总编为冯琪教授,对中国新生儿医学事业的推进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该杂志是国内唯一的新生儿专业的学术期刊。
儿科目前在中华医学会三级及以上学术组织担任副主委/副组长以上学术兼职的专家包括: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丁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姜玉武)、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姜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组长(姜玉武)、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脑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姜玉武)、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遗传代谢内分泌学组副组长(熊晖)、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名誉组长(杜军保)及副组长(金红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名誉组长(丁洁)及副组长(王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名誉组长(王丽)及副组长(吴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吴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委(金红芳)、临床营养学组副组长(杨艳玲)、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学组副组长(张月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支气管镜协作组副组长(叶乐平)。 儿科目前在中国医师协会三级及以上学术组织担任副主委/副组长以上学术兼职的专家包括: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副会长(姜玉武),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姜玉武)、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常委(姜玉武、杜军保),中国医师协会儿童神经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姜玉武),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杜军保),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金红芳),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金红芳),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介入肺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乐平),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委会主任委员(杜军保),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肾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丁洁),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姚勇),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神经修复学组副组长(杨艳玲),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侯新琳),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琪)、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医患沟通和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泽中),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专业协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蒙景雯),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丁洁),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生化学组副组长(杨艳玲),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线粒体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艳玲),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乐平),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叶乐平),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儿童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叶乐平)。
儿科目前在北京医学会三级及以上学术组织担任副主委/副组长以上学术兼职的专家包括: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丁洁),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姜玉武),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委(杜军保),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组长(杜军保)、副组长(陈永红),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副组长(肖慧捷),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副组长(杨艳玲),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全科医学学组副组长(齐建光),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副组长(齐建光),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危重症学组副组长(王颖),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韩颖),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齐建光),北京医学会围产学会副主任委员(姜毅),北京医学会早产与早产儿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颖),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务委员(熊晖)兼儿童神经肌肉病学组组长(熊晖),遗传代谢病学组组长(杨艳玲),儿童罕见肾脏病学组组长(丁洁)、副组长(王芳),北京医学会呼吸内镜和介入学分会常务委员(叶乐平),北京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蒙景雯)。 儿科目前在学术杂志中现任副主编以上的专家包括:《中华儿科杂志》总编(杜军保),中华新生儿科杂志总编(冯琪)、副主编(姜毅),Sci Bull副总编(杜军保),World J Pediatr副总编(杜军保),Epilepsia Open副总编(姜玉武), Asian J Pediatr Nephrol副主编(丁洁),Chin Med J副总编(杜军保),Pediatrics中文版副总编(丁洁),北京大学学报医学院副总编(丁洁)、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副主编(丁洁、杜军保),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副总编(杜军保),临床儿科杂志副主编(丁洁),《中国小儿急救医学》副总编(杜军保),国际儿科学杂志副总编(杜军保),儿科药学杂志副总编(丁洁)。 目前在国际学术团体中,儿科拥有国际儿科学会常委(丁洁),国际抗癫痫学会遗传委员会委员(姜玉武),国际儿科神经病学会特邀理事(姜玉武),亚太儿科护士协会主席(陈建军),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会常委(杜军保),亚洲儿童肾脏病学会理事(丁洁),亚洲-太平洋地区儿童心脏病学会理事(杜军保),亚洲-太平洋地区成人先心病协会理事(杜军保),亚洲大洋洲肌病中心理事(熊晖),世界儿科心脏病学与心脏外科学会议指导委员会常任理事(杜军保),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分会副主任委员(杜军保),常委兼秘书长(金红芳),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协会理事(王丽),世界华人儿科医师协会副会长(杜军保),亚洲代谢病学会理事(杨艳玲),世界华人儿科医师协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金红芳),副会长以及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新生儿代表团成员(冯琪)。 儿科党支部一直秉承着优良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秉承北大医院“厚德尚道“的核心价值观,把医院“厚积淀耕耘一百载,新时代筑梦三十年”的发展基调牢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以立德树人为本,学术引领未来。组织科内核心组成员、广大党员、积极分子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讲话,提高思想觉悟,以实际行动培育“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思想。每一名党员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患儿服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医院、科室的活动。重视学生思政教育,定期举行学生座谈,配合学生党支部举行“厚道故事会”,青年党员医生谈论自己的成长过程,鼓舞学生在医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支部书记侯新琳书记参加学生党总支组织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弥渡县居民普及了常见病相关知识,让学生们对基层健康扶贫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心得,对“健康中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强政治学习,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直是我科党支部的工作重点。将主题教育与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与“双一流”建设和深化综合改革结合起,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为加强建设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儿科党支部荣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微党课大赛一等奖。2018荣获北京大学先进党支部。
多年来,北大医院儿科通过帮扶指导、合作共建、人才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全国多家兄弟医院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从抗洪、抗震救灾到抗击SARS、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从支持西部儿科建设到中组部组团式援藏,北大医院儿科人的足迹遍及祖国各个省市,从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到甘肃、宁夏、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安徽、内蒙古、四川等。秦振庭教授在80余岁高龄,亲上青海高原,进行科研工作,和时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副省长、卫生厅厅长班马旦增合作,检测高原地区人血红蛋白浓度。 2015年,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牵头,联合国内多家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科共同倡议和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协作网(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Pediatrics Consortium,PUFHPC)。 这是一个基于平等、开放、包容、自愿组成的儿科学协作团体,旨在立足京津冀,重点关注和支持西部地区的儿科学发展,在医疗、教学、科研和护理多个层面开展广泛的协作与交流,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根据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区域特色,第一批协作网参加单位是以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山东、河南等)为主,同时面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全部是三级甲等医院(绝大多数是综合医院,也有少量妇幼保健院)的儿科,而且都是地区儿科牵头或者骨干单位。2018年与宁夏卫健委签订了5年的帮扶整个宁夏自治区儿科的合作协议,与宁夏儿童医院成立儿科专科医联体,推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儿科联盟并任首任理事长(姜玉武),积极践行国家级医院的扶持西部地区儿科医疗服务的定位与公益职能。2019年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儿科区域医疗中心试点输出医院(全国共5家)。
自2015年中组部、人社部、卫计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我院儿科分别派侯新琳、张清友、季涛云及张宏文四位医生(每人一年)参加国家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在医、教、研各方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合作和帮扶。通过“组团式”援藏,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规范儿科诊疗技术,提高专业水平;评估专科能力,提出提升方案;参与科室管理,制定发展规划;探索支援机制,发挥辐射能力。协助从医院到科室层面配备儿科专科硬件设施,购置必备设备及耗材;制定专科发展规划,分析当地疾病谱,制定满足当地儿童就诊需求的儿科专科发展规划。通过援藏专家的交替,留下了技术,培养了人才,为大病不出藏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带来福音,为民族团结树立起新的典范。通过系列援藏工作,以及共同主办的学术交流会等,为京藏儿科学术交流构建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平台,为京藏两地儿科交流开启新的篇章,对西藏自治区儿童的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科侯新琳大夫由于援藏工作取得的成绩,获得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先进典型;2017年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8年第八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奖先进个人;2019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八批优秀援藏干部人才。
儿科具有明确的管理思路。儿科秉承“厚德尚道”的院训,坚持“厚德尚道、求实创新、科学民主、悬壶济世”的价值观,注重医德医风培养,坚持医教研全面发展,继承、保持原有的优势与传统,突出学术,力争不断创新。儿科始终把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发展、创新核心技术及高端技术。儿科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医疗及护理)及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使医教研工作相互促进。科室注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医疗与综合护理能力,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疾病综合管理水平。科室注重发挥专家团队的力量,设有儿科专家委员会,为儿科医疗发展提供保证。儿科不断加强科室文化建设,设有宣传小组,注重儿科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媒体积极组织儿科宣传与新闻报道,凝聚全科共识、增进团结、互助互爱。
200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分工会成立,分工会主席先后由曾和平、姚勇、顾强担任。儿科充分发挥分工会的作用,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多年来儿科分工会始终坚持“一个树立,两个转移”的工作思路,追求塑造和谐奋进的集体氛围、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宽容互让的人格修养,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个获得北京大学“先进职工小家”(2008年)、北京市“模范职工小家”(2009年)、北京市教育工会“职工暖心驿站”(2018年)的分工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将继续秉承“厚德尚道、求实创新、科学民主、悬壶济世”的崇高大医精神,为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不懈努力!